小暑来啦
小暑后入伏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年度最小太阳”现身
今年,地球运行到远日点的时刻是7月7日4时7分,此时,太阳视直径为31角分28角秒,大约比今年1月5日地球通过近日点时可见的太阳视直径小了3.4%,堪称“年度最小太阳”。
“虽然地球距离太阳远了,但并不意味着天气会变凉快。相反,小暑过后很快会进入三伏天,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
“考虑到地表热量收支的累积效应,一般在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地面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它所放出的热量,地面温度还会持续升高。”王科超说。
未来几天济南天气
07/07 周五,晴,气温28°~37°
07/08 周六,晴,气温26°~38°
07/09 周日,多云,气温26°~37°
07/10 周一,小雨,气温26°~35°
养
生
三
忌
01
规律起居忌暴晒
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做相应的调整,以晚睡早起为宜,即“天睡我睡,天醒我醒”。此外,午休的习惯有助于养心气,时间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以弥补夜晚睡眠之不足,保持精神充沛。
外出活动时最好打伞、戴帽子,避免长时间的强烈日晒。同时,多喝凉白开,出汗过多时,可以在水中加少量食盐,以维持体液中的电解质平衡,预防中暑。
02
平心静气忌过汗
夏季对应于心,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就需要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适度出汗可以抵御外邪的侵袭。但若过度出汗,则会耗损阳气,而导致心慌、气短等症状。因此,暑热天气要防止过汗,保持平心静气,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这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03
保护阳气忌贪凉
小暑炎热,阳气外浮,外热而内虚,最容易出现阳气亏虚诸症。吹空调、吃冷饮、冲冷水澡是很多人选择的消暑方式,但炎热的夏季人的汗孔、肌肤腠理均处于开泄状态,轻则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重则中阳受损,寒邪内伏,遗留大病之根。
养
生
三
宜
01
适当运动宜静养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体能量消耗很大,应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但要注意的是,“少动”不等于“不动”,如果一味“不动”,反而会使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
小暑暑湿交蒸,运动时间宜选择在早晨和晚上的阴凉时段。此外,运动要控制好强度,在河边、花园里进行低强度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运动到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
02
饮食平衡宜补水
高温下,很多人都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长期如此会造成营养不足。因此,建议要规律饮食,一日三餐按时定量,既不能节食,也不可贪食,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
小暑宜进食温软、清淡的食物,注意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可以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冬瓜、苦瓜、丝瓜、绿豆、玉米、赤小豆、莲藕等。肉类选择上也应当选择平和的猪肉、鸡肉、鱼肉,尽量少吃燥热的羊肉、牛肉等。此外,辛辣燥热的食物也应当避免,比如辣椒、胡椒、茴香、八角等香料。
小暑节气前后气温升高,暑热袭来,汗液排出量也会增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体内容易缺水。此时,可多喝热米汤、热粥、绿豆汤等补充水分,以起到养胃生津、益气消暑的功效。
03
鼓舞阳气宜艾灸
春夏养阳,小暑是伏天的开始,也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负责抵御一切外邪。只有阳气旺盛,人才会少生病。小暑时节,适当进行艾灸,可以健脾和胃、鼓舞阳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气海、命门等。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