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际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新丞华国际会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无穷智慧的播种者——回顾袁隆平院士的辉煌成就

行业新闻

无穷智慧的播种者——回顾袁隆平院士的辉煌成就

发布时间:2023-05-22

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袁隆平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于北京。美好记忆与残酷现实同时出现在他的童年,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教会学校的母亲英语很好,所以袁隆平在母亲的熏陶下读了许多外国名著,英语水平也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在一封给母亲的长信中,他写道:”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

小时候的袁隆平非常淘气。有一次,他抓了一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并把它关到火柴盒里。母亲华静很善良,告诉他萤火虫是益虫,曾经帮助赵匡胤打赢了一场胜仗。小隆平听到后,立马决定放了萤火虫。谁知等他回去的时候,萤火虫已经在火柴盒里饿得奄奄一息了,无论袁隆平如何抢救,都没能救活那只小小的生命。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袁隆平意识到了饥饿的可怕,认识到“饥饿”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大敌。 

抗战期间,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年少的袁隆平虽不识生计之苦,可每每看到头顶日本人的飞机,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色如菜的中国人,看到饥饿、灾荒和满目疮痍的国土,他的内心深处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

 

 

报考大学时,不识农家辛苦的袁隆平想起了幼年向往的田园,对父母说:“我要学农”。

直到在学校参观了真正的农场,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恶劣的耕种环境,袁隆平才意识到“田园之美”纯属臆想。好在那个年纪的他,正怀雄心壮志,眼看到农民生存之苦,便暗下决心,立志为这个国家的农民做点事。农村的贫穷落后,反而激发了他的学习斗志。

 

袁隆平学的是遗传育种。一有时间,他就跑去图书馆,阅读大量的中外农业杂志。在广泛的阅读中,他接触到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农校地处偏远,比较偏僻,袁隆平一心想着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为国家做贡献,便也就爽快地去了。

 

就在这时候,1960年,大饥荒来了。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都吃不饱饭。袁隆平曾亲眼看到5个人在路边倒下,田野里、大桥下,都是饿殍。凄惨的场景对他造成了强烈的刺激。袁隆平心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连粮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还谈什么富强?

 

袁隆平一生都忘不掉饥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这次饥荒让袁隆平立下了一个远大的、终身的志向:一定要解决中国人的粮食安全问题。

 

袁隆平在农科院的图书馆里看了一大堆外文资料和学报,知道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早已开始生产,只有水稻的杂交技术还没有突破,于是他决定专攻水稻杂交技术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到农校的试验田选种。无意间,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袁隆平随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袁隆平心想,如果能将这一株保存下来育种,那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次年春天,他将种子播下,结果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像最早的那株稻子一样长势好。 

 

失望而归后,袁隆平不肯善罢甘休。他反复琢磨其中的奥妙,研究了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有这样的生长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一定可以大量增产。

 

当时,遗传学界一直否定水稻的杂交优势。可袁隆平眼见所见那株天然稻,便对理论提出了质疑。他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确定这种生长优势是可以被人工利用的。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是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1964年的夏天,袁隆平开始了漫长的寻稻之旅。理论上找到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有时找到胃痛,身体抽搐,袁隆平还在坚持。半个月的苦战,近14万棵稻株的观察,找到第一株。连续两年,几十万株水稻的观察,他和学生、妻子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 

 

成功培育“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袁隆平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水稻杂交的基础。

 

雄性不育系反复培植后,700株秧苗进入安江试验田。袁隆平每天都盼着整个团队的汗水凝成果实,可谁也没想到,1968年5月的一个夜里,突然发生了人为毁苗事件。一场大雨后,袁隆平怕秧苗受损,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试验田,结果到场一看,所有秧苗都被拔掉了! 

 

就在绝望之际,袁隆平发现一口水井里有5棵浮起的秧苗,立马纵身跳下,将它们打捞起来。要是没有这5棵仅剩的秧苗,袁隆平和所有工作人员4年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1968年,袁隆平带着两个学生南北辗转,整整7个春节未曾回家,开始了极为耗时的育种试验。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随后,他又设计了新的栽培模式和赶花粉的办法,将种子产量提升将近8倍。 

 

1976年,全国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杂交稻面积由此急速推广。 

 

到198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10年间,全国累计种植由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水稻面积达10.5亿亩,为我国水稻增产增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袁隆平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获奖并没有令袁隆平停步。攻克“三系杂交”后,他又研究出“两系杂交”,一年又一年扎在田野里,将水稻的亩产从600公斤,提到700、900、1000……远远地将其他国家甩在了身后。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老先生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数十年来,袁老用自己的坚持和心血,深刻地诠释了何为崇高。也时不时地用一个个数字提醒我们,这个国度里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质朴、执着、淡泊名利,他们不会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头条上,却永远站在我们身后,为这个民族的前进,不辞劳苦地做出了难以计数的贡献。他们,才是最应被尊敬的那群人

 

 

您的禾下乘凉梦,育出安民济世种。

百姓忍饥腹中空,君言再也不可能。

此去已不负生平,同行一段是荣幸。

面朝黄土老英雄,一路走好连泪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