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7
世
界
高
血
压
日
- 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 -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2023年5月17日是我国第19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为“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早发现早治疗,就是一种可控制的疾病,那么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类型如何划分?高血压患者会有哪些症状?引发高血压的因素有哪些?高血压如何合理用药?高血压如何治疗和预防?今天咱们就来唠唠。
01
中国是高血压人数较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高血压人数已达到2.45亿。也就是说,每4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同时,高血压“后备军”也汹涌而来。高血压前期患病率高达4.35亿人。相当于每2个成人中就有1人处于高血压前期。18岁以上患高血压的居民占27.9%。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对高血压的概念很模糊。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工作,把血液泵入肺脏以及其他的组织器官,以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工作,血管就是连接这个“水泵”与全身组织器官的管道。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压入连接心脏的主动脉,此时主动脉血管承受来自血液的压力,产生的压力叫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叫舒张压。
血压其实就是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根据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有3次诊室血压值均高于正常,即诊室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而且这3次血压测量不在同一天内。
诊室血压是个近年出现的新名词,是指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获得的血压值。如果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即使血压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02
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可将高血压分为高血压1级、2级、3级。
03
早期高血压患者的症状一般无特异性,比较常见有头晕、头痛、恶心、面部发红以及乏力、发软性软瘫等。晚期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心、脑、肾、大血管等靶器官损伤。
当累及心脏后,可能表现为憋喘、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最终可能导致心功能下降和心力衰竭等;当累及到脑和脑血管后,会有程度比较剧烈头晕和头痛,最终可能引起脑梗死或脑出血等。当累及肾脏后,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周身水肿,电解质素紊乱、酸碱失衡等状况 ,最终可能在外周血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等。
04
导致高血压发生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特别是直系亲属当中有高血压病史者,患病率会更高。另外,如果长期喜欢吃高咸的重口味食物,也容易导致血压增高。而长期精神紧张、体内脂肪含量过多、经常吸烟、过量饮酒等等,都会引起血压升高,进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05
我国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提到,药物基因组学对于高血压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药物发挥作用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因基因变异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反应。药物作用的差异表现为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差异。
目前,降压药物种类多样,大部分临床医生制订治疗方案。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程度、有无并发症等。凭临床经验性地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将分子水平和微观层面为用药提供有效的参考。精准的用药指南就是要将个体的基因型考虑在内。量身制定用药方案,避免用药不当,真正做到精准的个体化用药。
06
大部分高血压属于原发性高血压,一般不能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只要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科学降压,心脑肾并发症风险就会下降。不盲目相信非法广告或伪科学宣传。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也需做好自我管理,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也能预防降低高血压:
1.坚持运动:经常性的身体活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如健走、游泳、太极拳、家务劳动等,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
2. 戒烟: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3.限制食盐摄入:高盐饮食显著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4.减少摄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多吃蔬菜和水果。
5.少吃快餐:尽量在家中就餐,有利于控制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