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际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新丞华国际会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青岛打造“全市一家医院”!通过“三个整合”实现“三个统一”

行业新闻

青岛打造“全市一家医院”!通过“三个整合”实现“三个统一”

发布时间:2023-01-11

1月10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全市一家医院”智慧就医场景的相关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吕坤政,市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副处长薛刚,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药政处副处长郑德霞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吕坤政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薛   刚 市卫生健康委

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处副处长

郑德霞 市卫生健康委

医政医管药政处副处长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数字青岛”建设部署要求,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感和便捷度,市卫生健康委全面启动智慧医疗攻坚行动,创新建设“全市一家医院”就医场景和“三位一体”智慧医院,打造“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区域就诊“一码通行”、医生号源“一网预约”、医疗缴费“一站式结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电子健康档案跨院调阅。在刚刚公布的复旦大学《2022卫生健康公共数据开放报告》中,我市卫生健康公共数据开放综合等级列全国115个参评城市第一名。

“全市一家医院”

让多维度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市卫生健康委依托青岛市政务云,优化完善全市健康信息平台,畅通部门、区域、行业之间的数据共享通道,根据国家、省标准,制定质控规则3000余条,对四大类、212项卫生健康数据集进行采集、汇聚、清洗、分析。建立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健康档案,形成了面向个人健康和政务服务的数据支撑。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向上对接省平台,向下覆盖我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形成了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强化基于平台的协同应用,针对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面向就医群众、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聚焦门诊服务、临床管理、行业监管等“高频需求”,打造一批好用、管用、实用的应用系统,让群众就医更方便、医疗救治更高效、监督管理更全面。

“全市一家医院”

让青岛成为省内首家实现市域内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的城市

为解决重复检验检查和自带报告、片子不便等问题,降低患者就诊费用,推动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市卫生健康委加快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一是加强医疗质量控制,解决“不敢认”问题。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全面推进青岛市医疗机构间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和医学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互认机构、互认项目范围及互认规则,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通过各级临床检验、临床放射、医疗设备等质控中心加强对相关专业的质量控制和培训,实施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和盲样考核等,强化检验和影像资料质量。

二是加强信息化支撑,解决“不能认”问题。市卫生健康委基于“全市一家医院”基础支撑平台,汇聚各医疗机构结构化数据,统一维护互认机构、互认项目、互认规则等信息,实现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业务系统间互联互通。在诊疗过程中为医生提供可互认的检查检验结果提醒、报告查看、原片调阅等功能,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互认。监管后台提供统计分析功能,构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闭环管理模式。2022年10月26日,智慧检查检验系统正式上线运行,3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业务,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城市。首批实现了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血液以及普通放射线检查、CT检查、MR检查等6大类47个项目的互认共享。截至2022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数据共享调阅132万次,互认检验检查项目8513次。

“全市一家医院”

让互联网医疗更加高效便捷

不断强化数字赋能,将“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品牌。截至目前,开展门诊、住院、体检、防疫等便民惠民服务120余项,平台建档居民数达1600万,月平均预约挂号就诊人次达150万,门诊缴费线上交易30万笔,查询检查检验报告60万份。

挂号缴费更便捷

“健康青岛”平台汇聚了全市统一的医生号源,居民可在“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网站、APP进行预约挂号和缴费,可自由选择名医、专家和普通医生号源,在预约时间内到达医院便能按时就诊。在全市公立医院大力推行电子健康码替代就诊卡,实现居民就诊“一码通行、码上就医”。推行“就医付费一件事”便捷支付体系,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支持在微信公众号、医生工作站、自助设备等渠道使用微信、预交金、银联、医保等多方式支付。“健康青岛”上线后,挂号时间从15分钟缩短为1分钟,就诊环节从8个减少为3个,在院就医时间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有效改善了之前挂号、候诊、缴费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三长一短”问题。

互联网医院更贴心

搭建了市级统一的互联网医院平台,构建资源集中、共享普惠的互联网诊疗服务体系。平台汇集了全市36家互联网医院的专家资源,通过在线图文,音视频互动,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在线复诊、在线开方、药品配送等服务。疫情期间,我市互联网医院每天在线医生超过900人次,接诊8000余人次,线上开具处方700余条,药品配送超400人次。

“出生一件事”一键联办更高效

推动卫生健康、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等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按照“前端一体申报、后台并联处理、信息集成共享”的方式,实现《出生医学证明》《社会保障卡》办理、户口登记及医保参保登记业务一键联办。将原来10个办理环节简化为2个,将原本需要提交19份申请材料简化为4份,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2022年6月1日系统上线以来,累计为1100余名新生儿提供了“一键联办”服务,完成了10000条业务办理。被评为青岛市第一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长效机制事项和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结合卫生健康行业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大势,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有力支撑,持续推动全市数字健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与行业治理,促进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中国报道记者: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全市一家医院”,请问这里的“一”如何理解?

吕坤政:“全市一家医院”场景建设,简单说就是以信息化作为支撑,将青岛市辖区内的所有医疗机构的信息进行汇聚,通过数据清洗、数据质控等技术手段,使散落在各个医疗机构,各个业务系统的诊疗数据汇聚到青岛市统一的数据中心,从而支撑上层协同应用。比如我们上线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等等。“全市一家医院”应用场景通过便民服务渠道整合、医疗服务能力整合、业务管理方式整合“三个整合”,最终达到数据在平台统一汇聚、服务在平台统一办理、管理在平台统一开展“三个统一”,这也是全市一家医院所说“一”的真正内涵。

  一、数据在平台统一汇聚。建成了全市统一的“全市一家医院”基础支撑平台,向上对接山东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向下覆盖青岛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形成了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目前平台共对接了235家医疗机构(其中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52家),10个区(市)平台,以及妇幼系统、预防接种系统,结核病防治、急救系统等15个垂直业务系统,汇聚数据4.7亿条,其中电子病历3940万份,健康档案608万份。

二、服务在平台统一办理。“全市一家医院”场景建设统一全市医疗机构便民惠民入口,打造“健康青岛”便民服务品牌,实现市域内居民就诊一码通行、门诊挂号一网预约、医疗缴费“一站式”结算等服务,使居民就医更加便捷。我们在3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了六大类、47项检查检验结果的互认共享。居民在一家医院做了检查或者检验,符合互认条件的,去另一家医院不需要重复检查检验,医生可以在本院医生工作站直接调阅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符合标准的检验报告及影像资料,简化了患者就医环节,节约了就诊费用。下一步,我们根据数据质量和工作实际,对互认服务项目和机构不断扩面。

三、管理在平台统一开展。基于“全市一家医院”基础支撑平台,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便民惠民、运行监管等各类业务,在平台端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析。对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等卫生服务资源进行统一分析;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统一监管,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对孕产妇、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等进行管理;对各级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床位使用率、就诊费用等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中国民生新闻网记者:健康是民生之基、幸福之源,病有所医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本保障。作为“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的主管部门,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让优质、实惠、有效的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居民?

薛刚:为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数字青岛”战略部署,按照山东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要求,我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便民惠民为导向,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通过优化流程、重塑机制、完善应用,打造了“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实现医疗健康服务掌上办、零排队,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高效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这项工作也获评“2022年青岛市新型智慧城市典型案例”。

下面,我具体介绍一下“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的一些功能。

在您关注“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后,可看到“医疗服务”“专项服务”“个人中心”三个专栏。

“医疗服务”专栏分为门诊服务、住院服务、互联网医院、体检服务、便民服务。

在门诊服务中,提供分时段预约挂号、院内导航、排队叫号、医技预约、门诊导引等服务。预约挂号后,在预约的时间内到达医院,可无需现场取号直接就诊;医生看诊后无需排队,拿出手机便可完成多种方式的诊间缴费;完成拍片、化验等检查、检验项目后,无需到院,手机可以查询报告。

在住院服务中,提供住院须知、住院信息登记、住院账户预缴、住院清单查询等服务,康复出院后还可直接预约病案配送。

体检服务为市民朋友们提供体检预约、体检报告查询,便民服务可提供找医院、查车位、查物价、开发票等其他服务。

“专项服务”专栏,分为防疫服务和健康服务。防疫服务包括查询医院发热门诊、基层发热诊室、定点医院等信息,并提供手机地图一键导航功能,还可以查询核酸结果并下载证明、疫情防控出行政策、疫苗接种信息等等。健康服务开设健康科普、中医体质辨识以及中医、托育、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图查询,提供“出生一件事”联办,全方位、多维度守护居民的健康。

“个人中心”专栏可以对就诊人信息进行管理,绑定亲属电子健康码,代为办理线上业务,查询和完善个人健康档案;对门诊和住院记录进行查询。设置帮助反馈渠道,让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反馈我们。同时,在“个人中心”,我们还上线了“健康自管理”服务,随时随地对自己的健康数据“存、查、用、管”,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此外,为了消除数字鸿沟,帮助老人、小孩等不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线上就医,居民可以在绑定家庭成员后,代为办理预约挂号、报告查询、诊间缴费等业务。各医院线下也保留了人工窗口,配备志愿者,引导和协助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自助设备、智能手机等。近期,我委也即将上线“健康青岛”微信公众号敬老版,字体放大,功能简洁、打造一批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功能和服务。

山东商报记者:前期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青岛市已经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跨医院的互认共享,请问互认共享能为老百姓带来哪些就医体验?加入互认范围的医疗机构都有什么要求?

郑德霞:智慧检查检验系统自2022年10月26日运行以来,全市共3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市累计完成数据共享调阅132万次,实现跨院互认项目8513次,为群众节约检查检验费用约35万元。

检查检验结果跨院共享后,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就医环节简化、诊疗费用降低。传统的跨院就医需要携带纸质报告单、光盘等影像资料,不方便且不易保存,一旦损坏、丢失等需要排队重复检查。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一次扫描能产生数百至数千幅图像,患者只能携带一部分重点图像胶片信息跨院就诊,且无法在医生工作站进行参数调节和三维、动态显示,出于病情诊断的需要,医生只能要求重新检查,不仅不方便,费用也会增加。

而上线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后,可在跨院就诊医生工作站直接浏览近期的检验及检查项目,影像资料支持放大、缩小、窗宽窗位调节等功能,有利于更精准合理地做出诊断及治疗决策。同时,系统可自动识别重复的检验或检查项目,提醒医生根据病情进行互认共享。检查检验互认共享功能的上线,有利于充分发挥医疗机构的医技资源价值,降低患者不必要的医疗成本支出,简化了患者就医环节。

青岛市对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原则是:坚持安全底线,提高医疗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服务;坚持统筹兼顾、逐步动态调整。

一、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前提一定是以医疗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为标准。首批推进临床生化、临床免疫、临床血液以及普通放射线检查、CT检查、MR检查等六大类共47项检验检查项目的互认共享,这些互认项目的选择经过充分论证。一方面考虑医疗质量和安全,优先将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级室间质评活动、稳定性好的项目纳入互认内容,像超声虽然是个常用的检查项目,但是此次我市并未将其纳入互认项目,主要原因在于超声检查的动态性受医生操作手势和患者体位变化以及医生临床经验等多重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医疗质量的同质化,因此我们优先选择了检验、放射类项目作为首批互认项目。另一方面考虑群众便利就医。入选首批互认项目范围的都是临床看病就医过程当中高频检查检验类项目,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就诊费用,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二、设置互认共享准入门槛,对加入互认范围的医疗机构严格把关。对于加入互认范围的医疗机构一方面需要通过实验室质控,也就是说无论医疗机构大小,只有通过室间质评合格的医疗机构才能够进入互认范围。另一方面,需要信息化大力支撑,医疗机构数据质量能够通过“全市一家医院”基础支撑平台的数据质控,且每天增量数据稳定上传。

后续,随着这项工作的稳步推进,以及我们整个医疗技术、医疗设备、检查方法的不断提升,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会不断扩大互认目录范围和机构范围,更好的服务群众看病就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