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6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医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
其中提到,支持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高校组建“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全科医学学院”,打造跨学科、跨学院的医学人才培养特区。推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支持南昌大学试点临床医学八年制、江西中医药大学试点中医学九年制、中药学八年制等长学制改革。
全文如下:
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医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加快推动新医科建设,努力打造医学学科高峰高原,全力实现江西高等医学教育“突围”的目标,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结合江西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面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中西医结合、医教协同等医学教育范式变革,努力形成“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要求的医学人才培养新生态,将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从疾病治疗扩展到预防、治疗、康养,为“健康中国”“健康江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建成具有江西特色的新医科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多元化、高水平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地方卫生与健康人才需求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树立创新发展“新理念”。落实“以从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理念,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医防并举、中西并重、医护同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强化三全育人,打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五术”卓越医学人才。
——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增设新医科专业,设置交叉学科,促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推动医教协同、科教协同、科卫协同、产教协同,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学科融合、医教研产协同”的育人新体系。
——夯实创新共享“新平台”。规范高校附属医院建设和管理,优化医教研协同体系。建设精准医学、智慧医疗、创新诊疗等临床教学和研究中心,形成省内、区域、国际协同合作,协同创新共享平台群。
三、重点任务
(一)大思政引领行动
1.建设新医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医学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着力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相结合,专业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通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到2025年,培训100名新医科课程思政教师,遴选15门省级新医科思政示范课程和1个省级新医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传承红医精神、抗疫精神,强化医德规范、医学伦理和科研诚信教育。
(二)新体系协同行动
2.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围绕全周期全过程维护生命健康需要,推动医教协同、科教协同、科卫协同、产教协同,构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革新教学组织形式、聚集多学科专业优势、汇聚多领域社会资源、创新多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智能医学和精准诊疗、卫生政策、大健康等方向学科群聚集优势,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支持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高校组建“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全科医学学院”,打造跨学科、跨学院的医学人才培养特区。
3.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水平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医学教育管理队伍、医学教育研究队伍建设,构建学科交叉和协同支撑的人才引培模式,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培养医防结合型临床医学人才、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和多学科背景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建设20-30个示范性虚拟教研室,实现广泛的教学成果转化与优质资源共享。
(三)新模式促进行动
4.探索建立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支持南昌大学试点临床医学八年制、江西中医药大学试点中医学九年制、中药学八年制等长学制改革。开展基础学科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支持建设2-3个基础医学、药学等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传统医学与医学新兴学科、医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健康科学的交叉,构建医工结合、医理交叉和医文融合的“医+X”大健康教育体系,夯实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宽厚基础,提升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领军人才。推动地方院校新医科育人模式创新发展与研究。
(四)新专业提升行动
5.增设新医科专业。主动适应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将医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整合,在智能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全球健康医学等方向布局建设一批急需的新医科专业。
6.提升传统医科专业。根据医学发展新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完善课程体系,支持提升一批传统医科专业,赋予新的内涵。
7.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完善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六位一体”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推进“五年不间断”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建设2-3个国家级和20个左右省级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为基层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五)新课程新教材“铸金”行动
8.建设一批新医科课程。加强医学与人文、基础与临床、预防与临床、临床与护理、临床与药学的整合,进一步推进器官系统整合教学改革,实现基础-临床课程贯通、PBL案例共建,着重培育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整合性实验的线上课程。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技术、方法更新到教学内容中,积极培育精准医学、智能医学、生物信息学、再生医学等新课程。
9.编著一批新医科教材。集中力量编写一批适应新医科人才培养需求的新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推进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案例项目。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和模拟教学、PBL/CBL教学、翻转课堂。突出实用技能培训,加强针对新发传染病控制的社会实践教学,增加公共政策和管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六)新平台建设行动
10.打造一批新医科教学平台。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重点领域,推进产学研融通创新,以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若干个“Med-X”医学交叉研究机构。支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拓展升级,设立省级跨校新医科平台,促进协同发展。立项建设名医(中医)传承工作室、新医科智慧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省内、区域、国际协同合作,联合成立或加入特色医学联盟,与世界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医学领域的国内外合作交流。
四、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设置江西省新医科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江西省新医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制定全省新医科建设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开展新医科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决策新医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部署新医科建设各项工作。教育研究中心各单位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各医科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加快推进我省新医科建设。
(二)政策支持。相关高校要将新医科建设项目或成果纳入职称评聘、评奖评优、荣誉表彰等方面,完善相关实施细则,确保新医科建设提升行动计划落实到位。相关高校要设立新医科建设组织机构,开展新医科建设专项工作。统筹利用好上级财政划拨的专项资金,设立新医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遴选出的新医科建设项目顺利开展。对于改革效果显著、推广价值明显的新医科建设项目,予以重点培育,支持其申报各级教学成果奖励,形成新医科建设典型范式。
(三)加强管理。相关高校要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充分认识新医科建设的重要意义,落实责任,做好方案的宣传和解读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各项提升行动。要对本单位新医科建设给予相应经费支持,认真总结新医科建设过程中的工作成效和经验教训,切实提高新医科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