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际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新丞华国际会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骨科耗材,从6万降到4800元!一个趋势在加快

行业新闻

骨科耗材,从6万降到4800元!一个趋势在加快

发布时间:2022-10-08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展区详情

 
9月27日,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开标大会召开,通过线上开标的方式产生拟中选结果。
此次集采根据颈椎、胸腰椎手术的需要,覆盖颈椎固定融合术、胸腰椎固定融合术、椎体成 形术、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种骨科脊柱类耗材,形成14个产品系统类别。
首年意向采购量共109万套,占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涉及市场规模约310亿元。本次集采平均降价84%,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共有171家企业参与本次集采,152家拟中选,中选率89%。
至此,国家组织和地方的集中带量采购,已覆盖骨科耗材的关节、创伤、脊柱三大类。骨科,在近日也再次成为了医疗界关注的焦点。
在本次集采结果中,占脊柱手术量1/3的胸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其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3.3万元下降至4500元左右,其中,一些知名外资品牌每套平均价格从6万元降至4800元左右;技术最新的胸腰椎微创手术,其使用的耗材平均每套价格从近4万元下降至5600元左右;用于治疗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手术耗材,每套平均价格从2.7万元下降至1100元左右。
作为外科医生都知道,耗材是患者就诊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在医生绩效奖金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一台手术所带来的收入,是由医院、手术室、专科科室按照一定比例共同来划分的,耗材价格的大幅度降低,势必会导致厂家利润压缩,最终平分到医生头上可能也就所剩无几。
骨科医生面临低收入的同时,并存的还有高风险。有医生预测,大幅集采以后,如果手术费不提高,器械又非常便宜,质量就很难保证,一台手术所带来的风险是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来承担的,所以最终会导致很多医生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为首选。
从“弊”来说,集采给医生个体所带来的心理落差,或许会让部分医生失去手术的动力,对于患者来说也是一种间接的损失。
一个趋势: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我国骨科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疗市场仍在快速发展中,集采启动之前,外资品牌市场份额占据优势地位。根据标点信息的相关研究报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凭借较强的技术优势、品牌影响力及资本实力仍然主导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我国的脊柱类植入医疗器械细分市场中,标点信息显示,2019年,强生、美敦力、威高骨科、史赛克、三友医疗这五家企业市场份额居前,市场份额分别为28.29%、24.39%、7.92%、6.50%、3.79%。这五家企业中,强生、美敦力、史赛克属于外资品牌,威高骨科、三友医疗属于国产品牌。总体看,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有骨科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进口耗材的设计理念优于国产品牌,价格也更昂贵,但随着国产品牌的发展,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在扩大,此次集采后,会进一步推动国产品牌对外资品牌的替代。
从此次集采的竞价结果情况看,各家品牌之间的“厮杀”相当激烈,中标的除了美敦力、强生、贝朗医疗等国际厂商外,国产品牌也相当多,威高骨科、大博医疗、三友医疗、迈瑞医疗、春立医疗等骨科脊柱上市公司均位列其中。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第一财经、八点健闻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