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30
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机构加强能力建设服务百姓健康有关情况。本次新闻发布会是21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场。
发布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主持,出席发布会的嘉宾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华克勤、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民医院院长董永凯。焦雅辉在发布会上回答了有关我国在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做工作以及我国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等问题。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五个新”
公立医院是我们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公立医院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的就医服务需求并且在重大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纳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谋划。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出公立医院“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的发展要求,就是发展方式要从规模扩张性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资源配置要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技术的要素来进行转变。“三个提高”就是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十八大以来,国家卫健委围绕着“三个转变、三个提高”,加强公立医院党建、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为重点来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焦雅辉表示,国家卫健委启动了二级公立医院和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的绩效考核,近年来以“国考”作为指挥棒,不断推动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医院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状况持续改进,以目标为导向的质量改进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为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文件为今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的目标,明确了“五个新”,即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的任务,并且再次突出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
据焦雅辉介绍,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继续扎实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组织开展高质量发展的评价,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引领全国公立医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成绩。
“五大中心”超过1.4万个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卫生健康系统的同志们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
焦雅辉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的建设,增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可及性,另一方面,抓需求侧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反映比较突出、比较强烈的问题,通过改善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促进沟通、建立机制、科技支撑等措施,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便捷就医、安全就医、有效就医和明白就医。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在全国推广预约诊疗、多学科诊疗、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日间手术、分娩镇痛等等一系列改善医疗服务的举措,在基层医疗机构为慢性病的患者开具长期处方,减少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往返奔波于医疗机构和家庭之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长期处方的政策惠及了更多的慢性病患者。
我国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和智慧医院的建设,用互联网的技术来延伸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让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够到患者的身边;同时,着力加强儿童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儿童大病的救治;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过程当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我国也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一老一小一贫”等弱势群体,增强其就医获得感。
焦雅辉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5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都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有超过4800家医院能够提供精准的分时段的预约诊疗。另外,有2000多家医院提供多学科诊疗的服务模式。同时,接近60%的三级公立医院,以及36%的二级公立医院都开展了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国家一级推荐的目录超过了700项,通过日间手术的模式有效缓解了手术难的问题。
我国推广分娩镇痛的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医院分娩镇痛率从2017年的28%上升到了53%,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此外,我国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高危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为重点提升急诊急救的能力,全国“五大中心”的建设超过了1.4万个,在挽救患者的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系列的改善医疗服务的具体举措,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