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生学习,积极进步 - 新丞华国际会展(山东)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扫盲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所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所设立的。日期为每年的9月8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目标。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上半年介绍,全球现有约7.7亿成人文盲,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尽管中国在2000年已经“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但是,从中国剩余文盲及扫盲工作的现状看,继续开展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仍然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新世纪对于文盲的标准和定义越来越高,我们需得不停成长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脚步,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如果不能持续地学习、进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一个受过教育、“知识丰富”的人也会沦为“文盲”。这意味着,教育,尤其是广义的“扫盲”教育,将是一项与社会发展伴生的长期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扫盲工作,也可说是“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教育、学习,对国家、社会、个人来说,都应当是一项“终身”事业。
对于个人来说,脱盲是暂时的,学习的能力则是终身的。它可以使我们面对一个未知和全新的世界时,保有一种长盛不衰的求知欲望,拥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的心灵,在求知上永无止境,让知识的阳光洒在每一片土壤上,这或许是“国际扫盲日”的当下意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