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3
新冠肺炎疫情引爆了资本市场,医疗健康行业作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投资标的,在动荡的股市中,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走势,赢得市场的广泛关注。
开市四周,A股随疫情上演跌宕大戏
在疫情爆发之后,股市已经上演了一幕跌宕起伏的故事。
从因为疫情推迟开市,到与疫情相关的医药生物类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上涨,到医药生物类领跌,市场普涨以及全球恐慌,再到医药生物股逐步回归正常走势。而这,距离开市仅短短四周:
2月3日,开市第一天,A股3415只股票跌停!全天收盘后,上证综指跌7.72%,深证成指跌8.45%,创业板指下跌6.85%。股市暴跌的惨烈程度甚至超过了2015年的股灾。
口罩、医药等概念股逆势走强,“万绿从中一点红”,个股掀起涨停潮。哈药股份、珍宝岛、四环生物、鲁抗医药、科华生物、香雪制药、华大基因等几十只肺炎概念股涨停。
▲2月3日股市
开市首周,市场情绪宣泄期,医药生物股担任反弹先锋,首周涨幅达5.98%,子版块医疗器械和医疗商业涨幅更为猛烈,涨幅均超过10%。
开市第二周,仅有纺织服装和医药生物两个板块下跌,其余26个申万行业板块全部上涨。其中,医药生物板块则以3.58%的跌幅领跌全行业。
开市第三周,A股出现普涨状态,28个申万行业无一下跌。
开市第四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恐慌情绪使全球股票市场“血流成河”。
整体来看,中国医药医疗股市表现向好。行业人士分析,医药生物板块在疫情过程中过分飙高的股价,正在通过股东减持等逐步回归正常。
在近几个交易日,不少股东发布了减持计划。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今年A股已有46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1042份减持计划,在春节后发布减持相关公告的公司也有近百家。
医趋势选取了医疗医药不同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代表企业的股价波动来展示开市以来医疗医药市场的变动。
* 涨幅指的是3月3日收盘价与2月3日收盘价相较,下同。
▲迈瑞医疗股价变动
▲药明康德股价变动
▲安图生物股价变动
▲金域医学股价变动
▲恒瑞医药股价变动
▲云南白药股价变动
▲天坛生物股价变动
SARS期间股市回忆,历史会简单重复吗?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及其对整个社会市场的巨大影响力,让所有人都忍不住想起了2003年的“非典”(SARS)。
SARS爆发时,国内上市医药产业业务相对集中,当时受益标的集中在抗生素领域,随着上市医药资产的逐步丰富,此后的疫情行情受益标的所在领域也逐步增多。随着市场情绪发酵,疫苗、药店、 监护设备等标的跟涨。
▲SARS行情下,医药前20大涨幅标的均与抗疫有关(2002.12.15-2003.04.30)
据统计,SARS期间,领涨标的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抗感染类、提高免疫力类、清热解毒类产品等几个方面。
分子板块来看,2002年12月15日-2003年6月24日,医药行业中:
化学原料药和医药商业子板块收益率较高,分别为10.27%和2.49%;
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表现也相对较好;
化学制剂板块跌幅居于首位。
总体而言,在非典疫情时期,医药行业增长整体提速:
渠道方面,药店占比提升,呈现“被动处方外流”;
品种方面,诊疗相关药械需求大增,刚需紧急用药需求稳健,非紧急用药受到冲击。
新冠疫情尚未结束,类比SARS期间的股市变动,不由提出疑问:历史会简单重复吗?
时势造英雄,新冠疫情之下的变局
受到疫情催化,“时势造英雄”,医疗行业零售药店、医疗器械等子板块变局在即。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覆盖面广、可及性强的零售药店,尤其是上市药房如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一心堂等承担了为居民提供购药服务的重要职能,话语权提升。
短期受疫情催化,部分药店的口罩、消毒液等物品以及抗病毒药物销售额增长幅度较大药店短期业绩增速有望提升。
更重要的是,疫情下处方外流加速、消费者主要购药渠道转移至药店等带来的零售渠道长期价值。
根据肺炎诊疗方案,由于需求激增,医疗器械领域相关检测试剂盒企业、传统IVD、第三方医学检验企业和家用医疗器械企业都在股市表现良好。
医疗器械需求激进,医疗机构加大相关产品的采购预储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使用标准的提高。
以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为例:
此次疫情中仍存在大多数人无法确诊的情况,反映的实际问题是,瓶颈不是检测试剂数量,而是检验能力。疫情中诊断需求激增,特别是湖北省很难完全靠医院体系来满足,这时候更能体现ICL的效率优势。
1月27日,湖北省委建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新型冠状 病毒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 正式将金域医学湖北子公司(武汉金域)等第三方医检机构纳入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服务机构中。
此次疫情后,金域医学、迪安诊断等第三方检测能力的地位将会进一步上升。
与疫情相关联的医药股利好。
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出疗效的包括吉利德新药瑞德西韦、 抗病毒药物阿比多尔以及达芦那韦等,目前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涉及相关上市公司包括石药集团、石四药集团等;此外海正药业法拉匹韦等也已报产。
其他相关药物还包括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无接触式医疗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在出行不便的情况下,医药电商和医药O2O将成为消费者即时用药的不二选择。
各互联网医疗企业先后上线了“新冠肺炎义诊平台”“心理援助平台”“远程看护平台”等,患者快速向线上迁移。
物资保障层面,1药网、叮当快药、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平台保障了防疫用品、慢病用药、个人防护等药品和物资供应。
此外,一些互联网巨头、医疗IT企业、母婴及健康管理企业也都发挥了自己的力量,采购、调动了大量的物资和医疗资源。
“二战”催生了大量的新技术,重塑了20世纪的科技体系。
同样,当下的这场新冠“战疫”,也将催生很多新机遇,对市场形成重构。
我们期待春暖花开时,一切明朗,万物更新。